DCSIMG

字裡行間

【教學有心人 愛惜水資源】

何玉芬、鄺嘉銳(中)、鍾傑良
何玉芬、鄺嘉銳(中)、鍾傑良

在疫情肆虐期間,不少港人愛上了郊遊,水上活動亦越來越受歡迎,但同時也造成海洋及生態污染,「疫情下好多人玩水,但不知道如何正確玩水。」香港遊樂場協會海洋新幹線單位主任鄺嘉銳感嘆。


減少海洋垃圾   由觀念入手

上一集《教學有心人》介紹過「動歷海洋」水上活動計劃,希望在學校及社區推廣水上活動。但與此同時,鄺嘉銳發現港人未必懂得愛惜大自然。譬如海洋垃圾問題持續,既有源於內地,同時大部份也來自水上活動的參與者。《教學有心人》節目主持之一鍾傑良也觀察到,近年海洋垃圾問題十分誇張,連未開的啤酒罐、杯麵及衫褲鞋襪等都有。「我們應抱着怎樣的心態去參與水上活動?」他問。

「玩水上活動會產生一些垃圾,但請不要有:『海洋這麼大,可以容納垃圾』這個觀念。」鄺嘉銳說,組織推廣「海洋不留痕」的理念,希望人與大自然可以共存,推動可持續發展,「我們會鼓勵參加者自備水樽,以及用物理性防曬用品(即戴帽、擔遮等)代替防曬液。」組織也會舉辦海洋生態及文化大使活動,透過獨木舟,帶學生到紅樹林或近岸地區,了解海洋垃圾形成的原因,並會舉辦海洋清潔活動,「我們還會在海中利用撈網,用雙人獨木舟撈垃圾。」

除了海洋垃圾外,微塑膠問題近年亦引起全球關注,組織亦積極入校進行教育工作。在「水上安全及海洋科學工作坊」的項目中,他們用影片展示水污染的情況,也利用實驗包教學生濾水,讓學生了解水污染的問題。透過電子顯微鏡,海洋中的微塑膠就無所遁形,藉此冀提升大眾減少使用塑膠產品的意識。


愛護生態    不要捕捉海洋生物

不少港人亦喜歡到泥灘「掘蜆」或到紅樹林捉彈塗魚、招潮蟹,但此舉其實會破壞生態,「帶走生物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及循環鏈,譬如貝殻類動物會提供氧份予其他生物,同時可以過濾污水,令海洋潔淨。假如這些生物都消失了,對海洋會有好大影響。」鄺嘉銳說,組織另一個希望推廣的理念,是讓大眾明白保護海洋及近岸生態的重要性,不要帶走海洋生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大家在享受水上活動樂趣的同時,亦不要忘記保護這個海洋。當然也要注意個人安全,譬如穿着包趾鞋,防止被近岸石頭刮傷,另外亦應該穿着助浮衣。組織定期會舉辦水上安全講座,教大家認識風向、水流、天氣情況等。如要得悉組織最新動向,可以瀏覽「海洋新幹線」或「賽馬會動歷海洋水上計劃」的網站或Facebook。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