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字裡行間

【開卷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 水碗茶盛載的人情味

「香港濕熱世一」,這種又濕又熱的氣候,或會造成不少身體毛病中醫認為「熱者寒之」,維持身體平衡,嶺南人於是根據傳統中藥醫理,就地取材熬製草藥,涼茶應運而生。涼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更盛載香港人的回憶。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撰寫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整合了涼茶的歷史、原料種類應用、製作技術、發展及周邊文化、傳承與開新等各方面,呈現「涼茶」完整面貌。鄧家宙指涼茶與地方天氣地理有關,華北人食辣濕,廣東人則以地道植物煲水對抗濕熱,調解不適,成為「有病醫病冇病強身的飲料」。

 

 

寡佬茶舖變成流行文化傳

 

舊香港低下階層自家煲煮涼茶,後來現家庭式的涼茶舖,讓市民聚集喝現成的「水碗茶」。有趣地,涼茶舖數量單身男子聚居地成正比,鄧家宙,原來當年不少以體力勞動謀生的單身漢居住地方狹窄,連煎藥的地方和時間也沒有,當時醫福利還未普及,們身體不適的時候,唯有到涼茶舖喝一碗涼茶,調理一下,所以涼茶過往又稱為「寡佬茶」。這些漢子到涼茶舖與街坊鄰里談天說地,可見一碗「水碗茶」,紓緩他身體不適之餘,也可以慰藉們寂寞的心。

 

直到五十年代,涼茶舖開始不單止售賣涼茶,更是與時並進。「油麻地廟街有一涼茶店,定有雜誌及大小報紙數十份,供給飲涼茶的人閱讀。這種招徠術,果然要得,真是生意興隆,門庭如市。」這段報導揭示了五十年代涼茶舖為了吸引顧客逗留消費,放置雜誌、報紙供顧客閱讀。以往大眾缺乏娛樂,涼茶舖亦引入了收音機、留聲機、電話、黑白電視等設備,直到七十年代更有涼茶舖增設空調。涼茶舖消費低,成為了年輕人閒聊「打躉」的聚腳地,亦是大眾娛樂社交場所,儼成為當年香港流行文化的傳播地。

 

 

應對時代變化的挑戰

 

涼茶並非香港獨有,但粵港澳三地對涼茶文化的演也有不同。例如在2006年,廣東省政府聯同澳門、香港政府一同申報粵劇和涼茶作為第一批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廣東和澳門政府分別將涼茶製作列入「傳統技藝」和「傳統手工藝技能」,而香港則將「涼茶」歸入「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此外,各不同的衛生政策亦對涼茶發展造成影響由於涼茶是華人傳統,廣東和澳門對於涼茶並沒有特別條例規管。香港在當時的英國政管治下,有關政策以西醫角度出發。書中記述,由於涼茶作為有「醫療功效」的飲品,加上過往曾發生市民飲用涼茶中毒的事件,於是政府開始規管中藥材貿易,因而影用中草藥製作而成的涼茶1949市政衛生局更宣佈經營涼茶舖需要牌照。涼茶本身雖具療效,實上卻不是藥,於是當局為售賣這種民間健康飲的食肆,特設涼茶牌。然而,有些統涼茶也因應政策作出調整,如「野葛菜生魚湯」當局指加入生魚屬熟食,若賣野葛菜生魚湯就要申請食牌照,對涼茶舖這些小本經營並不划算,於是今天「葛菜水」賣,生魚則免。但鄧家宙稱,今日不少售賣葛菜水的涼茶舖,仍舊在桌上放一瓶鹽,讓老顧客習地為這碗早已沒有生魚葛菜水調味。

 

七十年代涼茶業隨西醫藥的引入與及醫福利普及而逐漸萎縮,受市區重建影響大多租用戰前舊樓經營的涼茶舖面臨舊樓拆卸,百之八十的涼茶舖被迫遷往新樓繼續經營,最終因承受不了高昂租金而結業。因此,涼茶舖開始轉型,兼賣甜品,或是增添熟食和湯水,務求重新包裝成與現代健康飲食有關。部份商家以「新派」的形式,推出草本飲料或針對濕重的茶包,甚至開設網店、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提供飲食建議等等。

 

涼茶舖或許買少見少,例如別號單眼佬涼茶的百年老字號油麻地「春和堂」及位於旺角分店,也因敵不過租金於2018年結業。不少涼茶求變革新,大銅壺舖面擺放一碗碗現成「水碗茶」,盛載的卻不只是一劑健飲料,更是舊時香的回憶與人情味。

 

收聽開卷樂《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嘉賓︰鄧家宙(作者)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