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見的謬誤中,有三兄弟經常被混淆,就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和「轉移視線」。大家會覺得混亂,乃因為它們有一共通點,就是透過顧左右而言他,迴避真正的問題。
然而其實三者有本質上的差異。「偷換概念」,重點是「概念」二字。很多字會有歧義,即是同一個字有不同意思。舉例說,不能以叉燒包內有叉燒,去質疑為何菠蘿包沒有菠蘿,因為叉燒包的叉燒,明顯是指餡料,但菠蘿包的菠蘿,指外表相像而已。文字的意涵,要顧及上文下理,刻意以歧義作答,就是「偷換概念」。
「混淆視聽」 則不同,它未必牽涉關鍵概念,而是混進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以模糊焦點,讓人覺得這說法彷彿也有對的地方,但其實根本毫無關係。
至於「轉移視線」就更誇張,直接轉換跑道,岔開話題。
日常生活中,有哪種情況下會同時出現上述「三兄弟」呢?
例如,市面上有產品被揭發,原來其半製成品來自內地,卻自稱「香港製造」。生產商稱,產品在香港加工的;他又或說,在內地的工廠是香港人開設的,所以算「香港製造」 - 這就是「偷換概念」。
然後生產商指:是政府部門認證我們是香港出產的 - 這就是「混淆視聽」,因為政府部門的說法,與生產商自己如何聲稱,亦無關係。
最後生產商又稱:都因為政府修改了條例,以致我們很難符合(標準)。這些產品以後若一定要在本地生產,真的很難呀! - 這簡直就是「轉移視線」,想把輿論導向條例窺管。
此時,要拆解其謬誤,只需簡單一句:我們一碼歸一碼,先說回「香港製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