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字裡行間

開卷樂【《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大時代洗禮下「現已大個」】

太平戲院這名字年老的一輩應該較為熟悉,它1904年於塘西(即現時的西營盤)落成,1981年結業,是香港早期最大型戲院之一。源杏翹於19世紀末用兩個大洋購下太平戲院,成為第一代院主,並將戲院改造成粵劇表演舞台,空檔時播放影畫戲。源杏翹兒子源詹勳20年代開始承接爸爸事業,成為第二代院主。太平戲院營運超過半世紀,經歷三代院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程美寶整理了源詹勳的日記,撰寫了《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一書,以源詹勳第一身視角,帶領讀者見證香港二十世紀中葉的變化,走進太平戲院的大時代。

 

無心向學有志於劇

 

現存日記由1926年開始,剛好是源詹勳入讀香港大學的第一年,如115日記入住大學宿舍:「是日下午進居於梅宿舍。」事實上,源詹勳無心向學,成績未如理想,甚至覺得讀商科課程浪費時間,年少氣盛不時吃喝玩樂,打乒乓球、打麻將、上妓院「打水圍」。雖然如此,他卻愛看文學書籍,也對粵劇有濃厚興趣,後來退學接手父親的太平戲院生意。源詹勳由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慢慢身兼多職,不單是太平戲院的老闆,也是太平劇團班主。他既要管理公司財務,也學習編劇打曲,撰寫廣告,大小事一手包辦。日記選輯揀選19261949年份,這二十多年間正是粵劇經歷大轉型,由官話轉白話,劇本、音樂、表演亦受西方影響,源詹勳亦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如太平戲院由一開始播影畫無聲默片,至1932年大裝修加設有聲放映機,播放了全港首部有聲電影。源詹勳的戲班也有名伶馬師曾和譚蘭卿等人才,令戲院及太平劇團在商界激烈競爭下仍屹立不倒。

 

源詹勳打理太平戲院有聲有色,舉例說,19362月,馬師曾、譚蘭卿在太平戲院連續幾天重演轟動中西文壇的古裝名劇《王寶釧》,時任港督郝德傑於22510時前往參觀。日記寫道:「《王寶川 (釧)》一劇轟動一時,十六日內連演六次,中西人士紛紛來觀,粵劇而能向國際發展者,當以此也。」就連當時排位亦極其講究:「本院秩序,(一)頭一、弍行太平位用紅布椅笠,(弍)正門石級排滿生花,(三)往金陵借便茶壺、茶杯,每人一份,用鐵觀音茶葉沖滾水……」當然太平戲院不是一帆風順,至日佔時期日軍實施嚴厲管制,源詹勳需要匯報太平戲院的營運細節。日治政府推行「歸鄉政策」,為方便管理歸鄉僑民出入境,更一度徵用太平戲院作為「宿泊所」,為這些人士候船期間提供免費住宿。捱過艱難日子後,太平戲院迅速回復原貌,重新開業。

 

 

日記剖白心情

 

太平戲院結業後,第三代院主源碧福將萬多件戲院文物捐出,如各式公司書信往來、帳目等等,惟獨爸爸源詹勳日記因涉及個人私隱而保留,未有公開展示。程美寶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源碧福,並曾一窺日記真貌。程美寶指人的生活亦是重要的歷史紀錄,日記有其第一手史料的價值。她明白到源碧福的顧慮,因此在整理日記時作出調整,以「最大化的原則」,一方面略去最隱私之事,另一方面忠於日記內容,《太平戲院紀事》中,幾乎保留了九成多的原來內容。

 

程美寶大致將日記概括為「雞毛蒜皮、蛛絲馬跡、剖白心情、欲言又止」,也就是說日記有不少飲飲食食、生活日常這些雞毛蒜皮之事,就連茶錢也記錄在案,正因為如此才能側面反照當時的社會現況,再從這些蛛絲馬跡中發掘史料,如透過日記與史料互證,發現有些信件寫了卻根本沒有寄出。源詹勳寫日記時理應是私人之事,故感情真摯,感情生活與家人關係變化等心路歷程表露無遺,有時亦會因感情矛盾而欲言又止。讀日記可以明確感受到當時舊香港一名年輕男子,經大時代洗禮下堅信自己所走之路,「繼續信,現已大個,繼續信如最初」,成為一個有所承擔的男人。

收聽開卷樂《太平戲院紀事 — 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 嘉賓︰程美寶 (作者)
回頁頂